在德国,垃圾全都是分类扔放的,垃圾筒分为三种不同的颜色。废纸、硬纸板及纸质物品扔在蓝颜色的垃圾筒里;塑料及有塑料涂膜的包装盒、包装纸扔进黄颜色的垃圾筒;剩余的生活垃圾,都扔在绿颜色的垃圾筒里。 这些还不是全部。在德国,还有两种垃圾不能扔在那三种颜色的垃圾筒里,必须扔到专门指定的地方去。
一个就是废玻璃。凡是玻璃瓶和玻璃制品的垃圾,必须扔到设在城市各个地方、专门用来扔废玻璃的垃圾筒里。
这种扔废玻璃的垃圾筒,上面开有一个个孔,分别写着“白”、“黑”、“棕”、“绿”字样;你要根据废玻璃瓶的颜色,分别扔到那些标有不同颜色字样的孔里。这样,废玻璃回收后的重新利用就方便多了。
德国人不光把废玻璃区分颜色扔放,而且大都在扔放之前,会把玻璃瓶洗干净,为的是便于回收和利用。
每每看到我们学生公寓楼里的那些德国同学,把吃过的罐头玻璃瓶,用水洗干净以后才拿出去扔掉,真让我感触很深。
另一种不能随便扔的垃圾就是废电池。
废电池必须扔到指定的地方。德国超市里,都设有扔废电池的专用垃圾筒。只要有用过的废电池,德国人就会拿到那个地方去扔。
为加强对废电池的回收管理,德国实施了回收管理规定。规定要求消费者将使用过的干电池、纽扣电池等各种类型的废电池送交商店或废品回收站,商店和回收站必须无条件接受,并转送处理厂家进行回收处理。对有毒性的镍镉电池和含汞电池实行押金制度,即消费者购买的每节电池中有一定的押金,当消费者拿着废电池来换的时候,价格中可以自动扣除这笔押金。
当然德国人的环保意识也不是天生的。大多数人虽然认识到环境问题事关重大,愿意为环保作出贡献,但是尽举手之劳的人当初并不是很多。政府的宣传号召不起大的作用,等待居民自发提高环保意识也非上策,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法律。
德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是相当有成效。20世纪80年代出台的《垃圾法》中就包括了各种约束和惩罚的规定。比如发现一个住宅区的垃圾分类没有达标,则该区居民必须增交垃圾清理费;如果垃圾处理连续达标,则该区居民可以获得奖励,就是少交或不交垃圾费。这样一来,人们处理垃圾的责任感加强了,积极性大大提高。普通居民家里的垃圾桶由原来的一只变成了后来的三四只。家家户户都养成了分检垃圾、分类装袋、分门别类投入不同颜色垃圾筒的习惯,乱装乱丢的现象基本杜绝了。
《垃圾法》对于违反垃圾处理规定的,视情节轻重,除一般罚款和重罚以外,还要处以监禁。严格的法律保证了政府出台的利国利民措施得以顺利执行。当然,德国人也懂得惩罚必须以教育为先导的道理,所以德国的大众媒体和学校都教育公民从小树立环境意识。
正是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,才使每个人非常自觉的养成了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。虽然垃圾分类扔放只是举手之劳,算不得什么大事,但就是因为人人都这么做了,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垃圾,就变成了数量巨大的可利用的再生资源。
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基治国,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与低,在社会生活的体现得具代表性。德国各地的环保部门会经常在居民的信箱里塞上一了历”,提醒大家哪天回收哪类废品。比如周四回收旧i回收旧报纸、杂志等等。亨做过统计,德国人大约回收利用了60%的废纸,勺废玻璃和橡胶轮胎。这种将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目的做法,就是从德国开始的。有意识的节约自然资巳态环境已经成为德国人的一种天性,难怪他们被世“热忱的生态学家”。
(责任编辑:admin) |
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