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的三百多所高等学校基本可划分为三大类: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术性高校;偏重实际应用研究、无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非学术性高校;艺术、音乐院校。 德国高校强调平等、均质,特罗(Martin Trow)、克拉克(BurtonR.Clark)等国际著名学者在描写德国高等学校的结构时通常都认为,德国高校只存在任务不同的横向分类,没有等级高低的纵向分层,每一类别里的高校基本相同或相似。大部分德国学者也持此观点,如著名社会学家哈特曼(M.Hartmann)就说,德国高校的质量没有区别,这正是德国高校的强处:虽然没有精英高校,但平均水平高。
于是,也就没有了进一步的德国高校间的比较研究。换言之,一直以来我们的印象是:无论是不同类别的高校之间,还是同一类别的高校内部,几乎都没有等级高下的区别。
2005年开始,德国出台“卓越计划”,德国政府计划从2007年起,在5年内由联邦和各州陆续投入19亿欧元,重点资助少数优秀高校。其目的在于对外提升德国高校的国际度和影响力,对内加大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和差异化。经过前后两轮评选,截至2007年先后有9所高校当选所谓“卓越大学”,另有若干卓越研究生院和卓越研究团队人选。“卓越计划”的评选结果让人们忽然发现,德国高校之间不仅存在差异,而且差异巨大。这与人们长期以来的印象反差巨大。
其实,此前早有少数德国学者指出德国高校内部的所谓平等、均质是一个假象。派泽特(Peichert)20世纪90年代初就说过,德国的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一律等值的,其实,它们在历史、规模、专业设置及设备条件等方面差别很大,在一律等值的外罩下面,各大学问已经非正式地形成某种等级差别,比如在教授和学生对不同学校的向往程度或不同学校毕业生的“市场价值”方面。
关于“德国高等学校的划分”的讲解,小编就给您讲到这里了,如果您想更深入的了解并有参加“德语培训南京”的计划,赶紧联系我们吧,网络预约还有更多惊喜哟。
(责任编辑:admin) |
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